AI 给我的"酸爽"与"甘甜"
过去两年,我写了、也阅读了不少不同领域的文章。不知从何时起,读到的一些文字开始感觉"不对劲"了:这些文字句子通顺,逻辑似乎也完整,但就是让人读不下去,阅读的过程,像在咀嚼一块没有味道的肉干。
AI 给我的"酸爽"与"甘甜"</p>
过去两年,我写了、也阅读了不少不同领域的文章。
不知从何时起,读到的一些文字开始感觉"不对劲"了:
这些文字句子通顺,逻辑似乎也完整,但就是让人读不下去,阅读的过程,像在咀嚼一块没有味道的肉干。
后来我意识到,这是一种 没有温度 的 AI 味道。
但同时,我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能够从 AI 中获得了巨大的价值。
因为:
当我面对一个复杂主题想快速建立框架时,
当我被一堆杂乱的思绪困住需要梳理时,
当我只是想把一个半生不熟的想法"说"出来时,
AI 是我最好的伙伴。
所以,在这篇文章中,我想梳理和分享,在这个大部分内容可能由机器生成的世界里,一个普通人如何写作与创造的思考。
它源于我过去两年的亲身体验: 一种既激动又焦虑,既甘甜又苦涩的复杂"酸爽"。
体感之"酸":那个在信息跑步机上加速的我</p>
三年前,当生成式 AI 的浪潮初起,刚刚接触到 chatGPT3.0时,我兴奋极了,很快成为 AI 的拥抱者,去尝试各种可能。
三年后的现在,每天都有新奇的工具发布,每个工具似乎都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可能性。可是很多人的兴奋变成了另一种东西:
焦虑。一种深刻的、无处不在的焦虑。
这种焦虑首先来自技能的"速朽"。
我花了一个月时间,刚刚摸透了某个AI绘画模型的提示词技巧,转眼间,新一代模型变得更懂"人话",我那些"咒语"瞬间贬值。
我刚学会用某个框架搭建 AI 应用,社区里又出现了更简洁、更强大的替代品。
这种感觉,就像你在一条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上,你必须越跑越快,才能勉强维持在原地。
停下来?你甚至不敢想。
接着是信息过载带来的"数字眩晕"。
我的信息流被各种"必读"文章、前沿论文、线上课程和产品发布会填满。
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"颠覆性"的进展。
结果呢?我的收藏夹越来越满,微信未读群聊信息经常是红色的...脑子却越来越空。深度思考的能力在无尽的信息切换中被稀释,我看似学了很多,却什么都没"吃透"。
在这种状态下我的写作,也常常陷入 "低信息密度"陷阱。
比如,我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句子:
"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开放,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巨大的价值。"
这听起来很正确,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说。谁的机会?什么样的价值?如何创造?没有具体的血肉,句子就是一具空洞的骨架。
这就是时代的"体感之"酸"。它真实、具体,藏在每一个深夜刷着行业资讯的眼睛里,也藏在每一次想要动笔,却发现思绪被各种新概念撕扯得支离破碎的挫败感里。
价值之"甘":当"我"成为一家公司</p>
当然,如果故事只到这里,那未免太过悲观。
挑战的另一面,是这个时代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"甘甜"——一种杠杆化的、颠覆性的创造能力。
过去,我们常有一个叙事模式:某人(Somebody),比如一个有创意的独立开发者,想要(Wanted)开发一款能服务全球用户的产品。但是(But),他缺少资金、缺少设计和营销团队,甚至缺少某些关键技术。所以(So),他的想法最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。
现在,故事的后半段被彻底改写了。
所以(So),今天,这个"某人"——可能就是你或我——打开电脑,情况完全不同。
想法验证:他可以对着 AI把模糊的想法"口述"出来,让它扮演多个角色(如潜在用户、投资人、技术专家)进行辩论,快速打磨创意。
产品构建:他不懂后端开发?没关系,他可以用 Vercel 这样的平台一键部署,数据库和认证可以用 Supabase 的服务。他需要一个优雅的前端界面?可以用 v0.dev 生成基础代码。他需要核心的智能能力?可以直接调用 OpenAI 或 Anthropic 的 API。这些工具——曾是大型科技公司的专属"武器"——如今对所有人开放。
内容与营销:他可以用 即梦、Lovable 生成所有需要的视觉素材,用 Kimi Chat 、Skywork总结市场报告、撰写推广文案,甚至用 AI 工具生成多语言版本的介绍视频。
然后(Then),他一个人,在几天或几周内,就可能完成过去需要一个五人团队数月才能完成的工作,并立刻通过 App Store、Product Hunt 或社交媒体,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。
这就是这个时代最令人着迷的地方。
AI 并没有取代人的创造力,它扮演了一个"能力放大器"的角色,将个体的能量、时间和影响力都加了百倍的杠杆。"一人企业"不再是神话,它正在成为一种可行的、普遍的现实。这种凭借智慧和工具,就能与世界直接对话、创造价值的体验,是真正令人上瘾的"甘甜"。
新的创造哲学:在喧嚣中,守住你的"判断力"</p>
"寡者亦可泽万众",这句话在今天有了全新的、更具操作性的含义。它意味着,一个独立的、专注的创造者,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。当然这背后,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工具的能力,还需要一种新的创造哲学。
在 AI 可以轻易生成"中等质量"文本的今天,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我认为,是判断力(Judgment)。
这正是我最近得到的最重要的启发。AI 可以帮你生成草稿、帮你润色语句,但它无法替你做出真正的判断:
该说什么? 你的核心洞察是什么?你想为读者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?是一个新的视角,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,还是一种情感的共鸣?这是写作的"灵魂",AI 给不了。
如何构建? 先提出问题还是先展示结果?是用故事来串联,还是用严谨的逻辑来推导?文章的节奏应该如何控制?这些结构性的选择,决定了读者能否跟上你的思路。
何时深入,何时省略? 哪些概念是读者已知的常识,可以直接引用?哪些是关键信息,必须用具体的例子和数据来详细阐述,哪怕会增加篇幅?这种对读者认知状态的判断,是避免"流畅但不知所云"的关键。
所以,我的写作流程也发生了改变。我不再让 AI "写一篇关于XX的文章",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可以随时调用的"专家插件"。
口述成纲:我会先用语音输入,像和同事聊天一样,把脑子里的想法一股脑全说出来,哪怕粗糙不堪。然后把这段"胡言乱语"丢给 AI,让它帮我整理成一个有结构的大纲。
丑陋初稿:我会坚持自己写出第一版"丑陋"的段落。当我卡住时——比如我知道我想表达"个体力量被放大了",但写出的句子很干瘪——我会写下这个半成品,然后圈出来,让 AI 给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。我来挑选、修改,而不是让它从零生成。
精准重写:修改时,我不会下达"让它更好"这种模糊的指令。我会用更具体的要求,比如:"帮我把这个段落用'SWBST'的结构重写一遍"、"把这个长句的主语和动词提前,让它更有力"、"这句话太抽象了,帮我构思三个具体的例子来支撑它"。
生成文本的成本已经趋近于零,但传递信任和价值的成本,从未如此高昂。
或许,在 AI 时代,一篇好文章最重要的标志,就是它的"贡献与篇幅比":
——读者在读完后,无论是学到了新知,获得了启发,还是得到了慰藉,他们会觉得,这段时间花得"值"。
这正是我现在努力达到的标准,让输出有真正的"价值"。
标签
分享这篇文章
windflash
An entrepreneur with a curious and exploratory spirit is currently engaged in website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creation.